咨询热线

400-007-6266

010-86223221

我国环氧丙烷产能持续扩张 但产能利用率呈现下降趋势

1.间接氧化法逐渐成为我国环氧丙烷主流生产工艺

环氧丙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,为无色醚味液体,是仅次于聚丙烯和丙烯腈的第三大丙烯类衍生物。目前我国环氧丙烷生产工艺括氯醇法、间接氧化法(又称共氧化法,可细分为POSM、PO-MTBE、过氧化氢共氧化法)和直接氧化法(HPPO法)。近年来,随着环保政策日益严格,氯醇法逐渐受到限制或淘汰,其占比由2021年的42%减少至2023年26%;间接氧化法则逐渐成为我国环氧丙烷主流生产工艺。数据显示,其2023年占比达到48%。

我国环氧丙烷生产工艺对比

工艺名称 优点 缺点
氯醇法 生产工艺成熟、操作负荷弹性大、选择性好,对原料丙烯的纯度要求不高等 产生的含氯化物的皂化废水难以处理,污染环境,且设备容易遭到腐蚀等
间接氧化法(共氧化法) 大大减少废渣废水的产生,并且联产物的销售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对丙烯纯度要求高,工艺流程长,原料品种多
直接氧化法(HPPO法) 安全环保、污染少、投资成本低等 无联产产品调节利润,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

资料来源:观研天下整理

资料来源:观研天下整理

数据来源:观研天下整理

2.环氧丙烷产能持续扩张,但产能利用率呈现下降趋势

近年来,随着环氧丙烷生产工艺日渐成熟和其下游需求持续向好,我国环氧丙烷企业积极扩产,推动环氧丙烷产能规模持续扩张。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环氧丙烷市场仍处于集中扩能期,总产能达到612万吨,同比增长24.85%,占全球总产能的40.8%。然而,随着环氧丙烷产能持续扩张,其产能利用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,2023年达到71.1%,为近6年来最低。

近年来,随着环氧丙烷生产工艺日渐成熟和其下游需求持续向好,我国环氧丙烷企业积极扩产,推动环氧丙烷产能规模持续扩张。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环氧丙烷市场仍处于集中扩能期,总产能达到612万吨,同比增长24.85%,占全球总产能的40.8%。然而,随着环氧丙烷产能持续扩张,其产能利用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,2023年达到71.1%,为近6年来最低。

数据来源:观研天下整理

当前,我国环氧丙烷产能处于过剩状态,但其产能扩张速度并未减缓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4年我国环氧丙烷新增产能将达到321万吨,总产能将突破900万吨,同比增长52.45%。

2024年我国环氧丙烷企业预计新增产能统计

企业简称 新增产能(万吨) 企业简称 新增产能(万吨)
烟台万华 80 瑞恒新材料 40
蓝色星球 40 利华益维远 30
中化学天辰 30 振华石化 28
滨华新材料 24 江苏虹威 20
民祥化工 15 菏泽巨丰 10
红宝丽 4 合计 321

资料来源:公开资料、观研天下整理

3.环氧丙烷产量保持稳步增长

目前,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环氧丙烷生产国。在环氧丙烷产能持续释放和下游市场发展良好等因素推动下,其产量也在持续增长。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环氧丙烷产量达到435万吨,同比增长14.47%。

目前,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环氧丙烷生产国。在环氧丙烷产能持续释放和下游市场发展良好等因素推动下,其产量也在持续增长。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环氧丙烷产量达到435万吨,同比增长14.47%。

数据来源:观研天下整理

4.聚醚多元醇是环氧丙烷第一大消费领域

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《中国环氧丙烷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(2024-2031年)》显示,环氧丙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原料,用途广泛,可以用于生产聚醚多元醇、丙二醇、醇醚、助燃剂、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,终端应用包括家具、家电、汽车、建筑保温材料、涂料等行业。数据显示,我国环氧丙烷消费领域较为集中,聚醚多元醇是其第一大消费领域,2023年占比达到80%左右,其次为丙二醇,占比10%左右。

环氧丙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原料,用途广泛,可以用于生产聚醚多元醇、丙二醇、醇醚、助燃剂、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,终端应用包括家具、家电、汽车、建筑保温材料、涂料等行业。数据显示,我国环氧丙烷消费领域较为集中,聚醚多元醇是其第一大消费领域,2023年占比达到80%左右,其次为丙二醇,占比10%左右。

数据来源:观研天下整理

聚醚多元醇是一种有机聚合物,广泛应用于软体家具、汽车、鞋材、防水涂料、塑胶跑道、胶粘剂、冰箱冷柜等行业。近年来,汽车、防水涂料、胶黏剂等相关行业需求持续增加,刺激了我国聚醚多元醇产量的增长。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聚醚多元醇产量达到430.2万吨,同比增长22.04%。随着全球化工行业的持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,聚醚多元醇的应用领域预计将得到进一步扩展,进而将带动环氧丙烷消费量进一步增长。此外,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等政策的推动,将进一步扩大聚醚多元醇在建筑保温、防水、密封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,利好环氧丙烷下游需求增长。

聚醚多元醇是一种有机聚合物,广泛应用于软体家具、汽车、鞋材、防水涂料、塑胶跑道、胶粘剂、冰箱冷柜等行业。近年来,汽车、防水涂料、胶黏剂等相关行业需求持续增加,刺激了我国聚醚多元醇产量的增长。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聚醚多元醇产量达到430.2万吨,同比增长22.04%。随着全球化工行业的持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,聚醚多元醇的应用领域预计将得到进一步扩展,进而将带动环氧丙烷消费量进一步增长。此外,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等政策的推动,将进一步扩大聚醚多元醇在建筑保温、防水、密封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,利好环氧丙烷下游需求增长。

数据来源:观研天下整理(WJ)

更多好文每日分享,欢迎关注公众号

【版权提示】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。未经许可,任何人不得复制、转载、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。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提供版权疑问、身份证明、版权证明、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@chinabaogao.com,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。

我国硫酸铵行业:产能和产量持续增长 出口规模远大于进口规模

我国硫酸铵行业:产能和产量持续增长 出口规模远大于进口规模

我国是硫酸铵出口大国,近年来,其出口贸易整体呈现扩大态势,且出口规模远远大于进口规模。数据显示,2018年-2023年,我国硫酸铵进口量始终低于0.15万吨,2023年仅为0.08732万吨;出口额则始终低于0.032亿元。

2024年04月29日
我国醋酸钠行业产业链分析:上游原材料供应充足 中游出口量持续增长

我国醋酸钠行业产业链分析:上游原材料供应充足 中游出口量持续增长

近年来,我国醋酸钠下游市场发展向好,带动醋酸钠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持续增长,整体表现为供大于求。数据显示,2022年其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37.05万吨和34.43万吨,同比分别增长4.37%和1.89%。

2024年04月28日
半导体封装用电镀液行业现状: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市场 梯队化竞争格局明显

半导体封装用电镀液行业现状: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市场 梯队化竞争格局明显

2021年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达5559亿美元,半导体封装用电镀液市场规模达2.2亿美元。未来仍将是半导体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期,半导体封装用电镀液市场也有望进一步增长,2027年达3.2亿美元。

2024年04月26日
我国明胶行业:供需规模呈现上升走势 食品是第一大应用市场

我国明胶行业:供需规模呈现上升走势 食品是第一大应用市场

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,设备种类不断丰富,性能得到提升,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,我国明胶行业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,市场规模逐年攀升。数据显示,2013-2023年我国明胶市场规模从8.1亿元增长到25.01亿元左右,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1.93%。

2024年04月26日
我国醋酸乙烯净进口量持续扩大 叠加下游EVA需求带动行业或迎来扩能高峰

我国醋酸乙烯净进口量持续扩大 叠加下游EVA需求带动行业或迎来扩能高峰

随着下游市场发展,近年来,我国醋酸乙烯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。数据显示,2023年其产量增长至209.49万吨,同比增长5.33%;表观消费量则升至237.2万吨,同比增长9.18%。

2024年04月24日
我国木器涂料产业链现状及上下游企业优势分析:中游市场呈多元化竞争格局

我国木器涂料产业链现状及上下游企业优势分析:中游市场呈多元化竞争格局

目前,我国木器涂料中游市场相关企业主要有三棵树、嘉宝莉、华润涂料、沙漠绿洲等,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竞争的格局。以立邦等为代表的国际木器涂料生产企业在品牌、知名度和规模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,主要占据高端市场;以三棵树、嘉宝莉、华润涂料等为代表的国内大型企业则通过规模化生产、营销网络全面覆盖、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,不断扩大其在中高

2024年04月23日
我国尼龙6行业现状分析:供需总体稳定向好 进口依赖度逐渐降低

我国尼龙6行业现状分析:供需总体稳定向好 进口依赖度逐渐降低

根据数据,2019-2023年,我国尼龙6总产能从527万吨扩张至642万吨,CAGR达7.29%;我国尼龙6产量由295万吨扩张至460万吨,CAGR达11.76%。

2024年04月23日
我国丙酮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:产能加速扩张 供需矛盾或将进一步缓解

我国丙酮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:产能加速扩张 供需矛盾或将进一步缓解

近年来,我国丙酮生产企业积极扩建产能,尤其自2021年起,丙酮装置集中投产,使得其产能快速扩张。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丙酮产能已增长至391万吨,同比增长51.13%。而伴随着国内丙酮产能的加速扩张,其产量有望持续较快速度提升,从而进一步缓解国内丙酮行业市场供不应求局面。

2024年04月19日
微信客服
微信客服二维码
微信扫码咨询客服
QQ客服
电话客服

咨询热线

400-007-6266
010-86223221
返回顶部